中国的一日
《中国的一日》由茅盾主编,是生活书店于1936年出版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受到高尔基“世界的一日”的启发,邹韬奋、茅盾等人发起了“中国的一日”全国征文活动,征文内容以1936年5月21日为限,主编茅盾和他的助理孔另境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篇稿件中精选469篇
《中国的一日》由茅盾主编,是生活书店于1936年出版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受到高尔基“世界的一日”的启发,邹韬奋、茅盾等人发起了“中国的一日”全国征文活动,征文内容以1936年5月21日为限,主编茅盾和他的助理孔另境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篇稿件中精选469篇
《中国的一日》由茅盾主编,是生活书店于1936年出版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受到高尔基“世界的一日”的启发,邹韬奋、茅盾等人发起了“中国的一日”全国征文活动,征文内容以1936年5月21日为限,主编茅盾和他的助理孔另境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篇稿件中精选469篇
记得参观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还有很多时间,保安建议我去北大红楼,但我选择了中法大学旧址。想着北大红楼这么神圣的地儿,一定要再找个单独的时间去参观。
深夜11点,隔壁妈妈又在咆哮:"这道题教三遍了!" 玻璃震得嗡嗡响。停!快翻开民国教育大佬蔡元培的「反内卷秘籍」——**112年前他就吼破了真相:孩子拼的根本不是分数,是这6条命根子!** 今天带你看穿鸡娃骗局,学会真·生存法则!
在“北大”历史上,第十三任校长蔡元培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老先生,他在任职期间,将众多顶级学者聚于“北大”门下,将北大打造成了一所学术的殿堂。同时,蔡先生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新观念。不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在人品上,以及眼界、地位上,蔡先生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
翰林院编修贴征婚启事,吓跑所有媒人,北大校长去世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这个人就是蔡元培。
采用美国大学“选科”制,打破千年以来“经史子集”的固定课程体系。这不是简单的制度移植,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层革命,它悄然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序幕。
胡适为难地说:“蔡公,我也是思考再三,不得已而为之。杜威先生的日程是早就定好了的,我要是不去就没法办了,除非他取消来华计划。”
箭杆胡同9号小院,陈独秀一家已经搬来两年了。两年前栽的酸枣树已经有碗口粗了。高君曼在院子里搞了个花圃,栽了不少花。这个季节,新芽破土,小院已是春意盎然了。北厢房《新青年》编辑部内,每日照例被高君曼收拾得干干净净。桌上的稿件堆得老高。这一期的值班编辑是高一涵和沈
中南海紫光阁,蔡元培敲开汪大燮办公室的门,一进门就抱怨起来:“都说你伯棠兄春风得意搬进了紫光阁,怎么找了这么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害得我找了半天!”
文科教职工会议刚刚散会,老师们三五成群走出教学楼。辜鸿铭、黄侃、刘师培也凑到了告示牌前。张丰载阴阳怪气地念着新一届评议委员会候选人的名字:陈独秀、夏元瑮、王建祖、温宗禹、章士钊、陈垣、马裕藻、李四光、王星拱、吴梅、钱玄同、陶孟和、沈尹默、王世杰、马寅初、胡适、
蔡元培看得很准,周树人天生就是个忧国忧民的人。张勋复辟失败之后,他的心情好了许多,因为蔡元培一再说要找他,就来到了北大。
熟读蔡元培传记的读者可能都了解,蔡元培曾在1920年,给当时华盛顿大学出版的《马克思生平与著作选》的中文版,写了一篇《马克思传序》。到了1938年,蔡元培又受许广平邀请,为即将出版的《鲁迅全集》也作了序。
江绍原(1898-1983)祖籍安徽旌德,长于北京。少年时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预科, 1914 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求学,后因病中断学业回国。1917 年改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作旁听生,与其他旁听生青年相比,江绍原复杂的求学经历使他形成较为开阔的人生视域,日后能以更理
这座外表平凡的小院,成为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总部。几位志同道合、为民族未来摇旗呐喊的先行者,在小院中商议创办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的报纸——《每周评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陈独秀进行深入报道,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1919年,《
辜汤生(1857—1928年),字鸿铭,号立诚。他精通中西文化,从语言到科学,从文化到体制,都在他的研习范围内,在翻译界和国学界成就显著。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
上个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以及后来的傅斯年,李济,李四光等人都是留学西方社会的民族精英人物他们与现在提及的所谓“殖民思想”应该有一定联系,如果按照一般的认知他们应该是接受第一批殖民思想的人。但是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
20世纪初的北京,在思想与文化上可谓风云际会、异彩纷呈,引领着中国社会思潮的走向,主导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1912年2月,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同年4月孙中山辞去民国大总统职位,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开启了十六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北
视频的拍摄时间是1934年4月4日,画面里是在上海举办的儿童节的热闹场景,从后期上色修复后的画面镜头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前来参加儿童节的不只是有孩子还有家长,单单是看她们身上的穿着打扮,大家应该就可以猜个大概,这些人在上海一带基本是属于富人的阶层,比如镜头
或许今年我们可以换一种致敬方式——不用祝教师们节日快乐,不强迫他们“非升即走”就好。“非升即走”的量化考核机制正在吞噬教育工作的本质意义。青年教师从踏入校园那一刻起,就被抛入了一场以论文、项目、课时为计量单位的生存竞赛。每学期必须发表多少文章,每年必须申请到多